中国日报北京5月24日电(记者 李弘扬)5月23-24日,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成果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旨在介绍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成果,考察广西百色平果野外科研基地和火龙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现场,研讨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是制约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2001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在西南岩溶石漠化区组织实施了120多个地质调查项目及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累计投入经费约2亿元,取得了石漠化生态修复基础理论、技术研发、产业示范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在支撑服务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实效。
一是创建岩溶生态系统、石漠化、水土漏失理论和研究方法。首次提出岩溶生态系统概念、结构特征、驱动机制和主要功能,创立岩溶生态系统理论,开拓岩溶生态学研究方向,揭示全球不同类型岩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明确石漠化概念及其分级,揭示了石漠化在加剧水土流失和漏失、减弱岩溶环境对降雨和地表水资源的调蓄能力、破坏植被、加速植物入侵速度、降低土壤质量、加深居民贫困等方面的危害,奠定了石漠化生态修复理论基础。二是在水土调蓄和生态重建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了表层岩溶水综合调蓄技术、岩溶地下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岩溶石山景观生态型土地整理技术、岩溶土壤改良技术、岩溶石山火龙果栽培管理技术和人工诱导植被恢复等12项关键技术,编制技术标准10余项,为岩溶区水土调蓄和生态重建提供了技术支撑。石漠化生态修复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
三是石漠化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示范取得实效。将西南岩溶区划分为8大石漠化治理类型区,明确451个石漠化县,对各区提出因地制宜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建议。建立20余个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及其配套的关键技术体系,构建了“科研单位+政府+公司+农户+市场”的运作方式,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提供了经验。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到广西平果县果化镇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太平生态示范区进行了野外考察。果化镇龙何屯及周边山地曾是桂西南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石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0%。2001年,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以果化镇龙何屯为中心,建立了果化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通过十几年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果化示范区形成了以火龙果种植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建立了以表层岩溶水开发为龙头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果化模式”及相关技术在西南八省300多个县40万平方公里岩溶区辐射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自实施综合治理以来,果化示范区植被覆盖率增加60%,土壤侵蚀速率下降80%,水资源利用率增长5倍,土地利用率提高60%。带动西南地区治理石漠化2万平方公里,解决1500万人饮用水困难,指导30多个县实施土地整治500万亩。石漠化区火龙果等生态产业经济效益显著,由治理前的800元/亩提高到1.8万元/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600元/年增加到1.8万元/年。平果县推广火龙果种植5万亩,直接经济效益7.5亿元/年,带动近20万人脱贫致富。百色市推广火龙果种植20多万亩,年产值30多亿元。“果化模式”吸引西南八省干部和农民群众近20万人次前往考察学习,1000多万人间接受益。
会议还展出了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成果,与会专家就石漠化生态修复工作的成果和经验进行了交流。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广西科学技术厅、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单位,平果县人民政府,有关高校、地勘单位、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