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找准问题,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不断创新。
一、寻根究底识问题
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需要以问题和生态功能目标为导向,通过剖析生态环境现状,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的理念出发,比照自身生态功能目标,认真梳理各生态环境要素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识别出的问题仔细甄别和分析,深入研究其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做到对问题的细致识别、全面看待、系统分析、重点突破和统筹解决,真正摸清家底,精准研判生态系统现状与变化趋势,为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量体裁衣定工程
依据区域内突出的环境问题,统筹协调对象不同、受损程度不同、目标要求不同的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定制适宜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系统重点工程。改变按单一生态要素或资源种类保护治理的传统工作模式,在明确生态环境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前提下,从全局出发,结合自然地理单元分布、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及区域特征,识别优先保护和重点治理的关键,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系统布局不同功能分区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和工程。全面开展水环境保护整治、农牧用地修复、水土流失预防、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开采治理等工程的优化整合,筛选出包含植物种类选择、水源涵养、生态廊道建设、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矿山土壤修复等多维度、综合性、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按照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管控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在资源上把节约放在首位,在环境上把保护放在首位,在生态上以自然恢复为主,打造多生态要素系统示范工程为主,重点突破工程为辅的工程格局。
三、推陈出新建制度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以及陆地海洋等多个层次,不能按单一生态要素分割式管理。在实地调研区域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从组织领导、责任追究、干部绩效考评、资金筹措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监测预警、信息化管理、公众参与监督等方面建立健全工程实施保障措施,提出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创新方向、任务和路径,形成生态保护修复长效制度。
四、案例分析
下面以福建省闽江流域和广东粤北南岭山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为案例,分析以上三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环节。
1、 福建闽江流域案例福建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习近平总书记在2000年任福建省省长时,极具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总体构想。闽江是福建省母亲河,闽江流域是我国生态敏感性强、重要性突出的地区之一,是保障我国南方地区和台湾海峡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我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水土保持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对保障全国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对保护闽江流域地区生态环境、筑牢我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1)在对闽江流域生态环境实地现状调查、资料收集、部门座谈等多种多方式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闽江流域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与功能定位,识别闽江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2)衔接已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规划和重点工程,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理念进行试点实施方案总体设计,充分考虑闽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根据问题导向和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分别在不同生态功能区部署相应的工程措施,开展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农地生态功能提升、废弃矿山综合整治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机制创新与能力建设等5大类工程,按照闽江及其支流为骨架,流域为单元,主要针对建溪、富屯溪、沙溪、尤溪、古田溪、梅溪、大樟溪及其干流等流域,进行重点项目部署,共计部署 21 个项目。
(3)福建省高度重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作,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协调推进试点工作开展,建立省级、市级和部门的“三纵”及领导小组、专项管理和技术支撑的“三横” 管理模式。创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组织、实施、考核、激励、责任追究、管养、监督和验收等机制,完善生态空间管控,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形成全过程严管模式。最终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典型范例,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做出贡献。
2.、广东粤北南岭山区案例
(2)衔接已有环保、国土、林业、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规划和重点工程,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理念进行试点实施方案总体设计,充分考虑粤北南岭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等相关规划及区划,基于自然地理单元的分布、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及脆弱区的分布及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识别优先保护和重点治理的关键分区,将试点区域划分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矿山及土壤生态修复区、水污染防控与环境综合整治区、环境安全保障与生态发展区。根据问题导向和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分别在不同生态功能区部署相应的工程措施,开展“修山理水、营林调田、控污保湖、生态修复”等主要任务和工程措施,打造5 个多生态要素系统示范工程为主,4大类45项重点突破工程为辅的工程格局。
(3)广东省和韶关市高度重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作,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协调推进试点工作开展,建立省级、市级和部门的“三纵”及领导小组、专项管理和技术支撑的“三横”管理模式。创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组织、实施、考核、激励、责任追究、管养、监督和验收等机制,完善生态空间管控,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形成全过程严管模式。
本文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作者:李开明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