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基地充分挖掘潜力,按着“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生态基地建设发展之路,打造“绿色矿山”的名片。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比过去单纯治山治水,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带来了更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如今,生态重建区、生态经济林园区、生态防护保护区三大区域已颇具规模。
生态修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生态景观的重建。生态景观重建是山区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即生态景观建设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景观建设着眼于长远的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平衡,引入生态观,包括有关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的一切措施和手段,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客观的动态过程。矿区废弃地生态景观建设在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相统一的整体效益。
从土地生态学和生态景观理论的角度分析,目前还未利用的矿山废弃地土地资源并不是完全处于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保护土地资源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不开发土地资源,关键在于开发的形式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措施包括对矿山废弃地天然林地区的封山育林、荒地的植树造林、部分适宜开发为农业、旅游用途的荒地的适度开发。如结合优越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的缓坡荒地开发具有特色或主题的生态旅游。
矿山废弃地生态景观建设有以下基本内容和措施:塌陷坑的充填平整、裂缝的修补、研石堆污染治理及其整形和绿化、人文景观的挖掘与修缮、陡荒坡地绿化、坡耕地进行平整、梯田水利建设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从而营造新型农村田园景观,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假日农业奠定基础;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人民,利用休闲活动享受大自然的田野风光提供场所。
露天开采矿山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出现坡面岩石裸露、地面碎石间含土量少、水分难以保持、太阳辐射强烈导致高温、干旱或水涝等极端环境条件。植被复绿必须有与相宜的立地条件,即需创造和解决土壤条件、营养条件、物理条件和植物物种条件等。同时,要恢复植被,首先需了解植物生长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按矿区不同类型治理设计的要求,结合边坡物理治理工程的手段可对矿山进行以下一种或同时进行数种类型相结合的生态治理。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土地因失去利用价值而成为废弃地,如露天采场、废石场、尾矿库、塌陷区等。矿山修复,就是对矿业废弃地污染进行修复,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再次利用。在城市的郊区边缘,选择适宜的矿山废弃地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建设矿山遗址公园、生态示范公园、游园等多种类型的景观,不仅可以使矿山废弃地得以重新利用,同时也为城市的建设多添一处靓丽的风景线,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多的文化内涵。
在自然条件下,矿山废弃地经过自然演替恢复生境大约需要上百年。因此,通过人工干预恢复矿山废弃地的生态环境显得尤为必要。可以说,矿山生态修复既是缓解土壤流失、荒漠化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及改造利用,挖掘其蕴含的价值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世界各国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很多国家纷纷注重矿山的修复工程,加大矿区的生态建设。其中,生态恢复类、旅游开发类占据矿山修复案例的一半以上,具有较高的修复价值。实践中,废弃采石场的改造主要是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加入人文景观元素,在修复生态的同时将其改造成湿地公园、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等旅游景区。
路从天上出,峰向海中攒。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旅游的外壳远远不够。“矿山 旅游”的发展模式,必须要有文化作为内核支撑。仅靠矿山文化并不具备支撑区域旅游发展的重任,而必须与区域文化结合,注重文化展示、亲身体验,带动周边资源,打造综合型文化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