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东部矿山是廊坊唯一的山区,幅员78公里,乃燕山山脉中段南翼,蕴藏白云岩、紫砂页岩、红粘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从上世纪70年代起,当地百姓靠山吃山,办起了采石场、白灰窑。高峰时,采矿企业达到500多家。钱袋子鼓了,青山却毁了。经过数十年无序开采,被破坏的矿山面积达22平方公里。如何让光秃斑驳的白茬山重现绿意盎然的景致,三河市委、市政府打响了东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攻坚战!
修复燕山“治不好的伤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矗立在三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指挥部(以下简称“矿山指挥部”)后边山上的这十个红色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在东部矿区治理示范区二期工程现场,一辆辆挖掘机、载重卡车、洒水车在空旷的山野间来回穿梭,有条不紊地进行覆土绿化作业,向今年的既定目标做着最后的冲刺。
以前扬尘特别厉害,村名都不敢开窗,不敢晾衣服,屋里每天都会落上一层白灰。虽然开山挣了点钱,但环境毁了,身体也坏了。眼见着如火如荼的矿山修复工程,心里由衷地高兴,“现在政府给修山,我们周边的百姓举双手赞成,这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大好事!”
矿山开采曾一度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把当地老百姓的钱袋子撑满了。在80、90年代,山脚下的段甲岭镇曾是三河甚至周边最富足的地方。最兴盛时,大山承担北京市建材三分之一的供应任务,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材料的主要供应方,采矿业曾是三河市六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但众多采石企业长期缺乏规范化管理,私挖滥采,致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经过多年开采,山体形成了众多矿坑和危岩体,修复治理难度极大。有人曾说,三河东部矿区将是燕山“治不好的伤疤”,但三河市委、市政府不信这个邪。
2016年,三河彻底关停22家合法采矿企业,结束了矿山开采的历史。同时严厉打击盗采盗运行为,然后投资1亿多元,完成了52个难度较小的责任主体灭失矿山治理,绿化2600亩。今年以来,三河把剩余35个地形更为复杂的高陡边坡、危险深坑及残山岩墙的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克难攻坚。高峰期,4平方公里治理区域内,1000余人、300余台大型机械设备形成了“百机千人大会战”的壮观场面。
绿色梦想照进现实
三河市委、市政府从各部门抽调80名业务骨干,组建矿山治理指挥部,在矿区长期驻扎工作。每天早上要召开指挥部例会,晚上要召开工程推进组的例会,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风雨无阻,周末无休,两年来几乎没有休假。矿山修复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仅目前正在治理的15个标段,总挖方量、填方量、覆土量达到了1045.6万立方米。而正在治理区域的面积,仅占3.2万亩需要治理区域总面积的1/5,治理任务之重可见一斑。言其难,是因为山体高低不平,沟壑丛生。需要治理的矿坑有55处,其中最深的矿坑达89米。当年粗放开采,还造成了多处坡度近90度的危岩体。国内尚没有成熟的技术,只能边干边摸索。在黄土庄——段甲岭一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a区,曾经深达50米的矿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处风光独特的景致。新栽植的26144棵火炬树苗傲然挺立,迸发着生机。这种绣花针似的矿坑修复工程,在三河矿山随处可见。最难治理的“硬骨头”,正在被一点点啃掉。2016年至今,三河已完成治理和正在治理的区域,面积超过了1.5万亩,已接近总面积的一半。
撬动社会资本,破解资金难
矿山治理工作任重道远,资金投入更是巨大的。从开山挣钱到投入巨资治理恢复生态,东部矿山的发展历程,给全市干部群众上了一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教育课。刻骨铭心,痛入骨髓。矿山开采几十年,上缴税收总计不足7个亿,而目前矿山的治理投入就已达到65亿元。而矿山整体修复完成需要上百亿的预算,即便蝉联全省县(市)“首富”多年,这笔资金对三河而言,依然压力巨大。钱从哪儿来?目前,投入废弃矿山治理的65亿元资金中,9成以上来自社会资本。中央资金、地方资金、社会资本一起上,三河治山力度明显加大、速度明显加快。
让白茬山复披“绿衣裳”
除了大山的变化,建设者们奋斗的身影也成了镜头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工作人员非常辛苦,常年没有休假,全天在岗。他们个个敢打敢拼,豪情满志。夏天最热的时候,为了防暑,一人一天要喝上三四瓶藿香正气水。个个皮肤黝黑,都是户外暴晒的结果。年轻的建设者们志气满怀,他们要用这黝黑的肤色催生这座大山的绿色。明年,最后近1.64万亩的治理工程将启动。2020年底前经过治理的全部矿山将重新吐绿。站在矿区治理示范区一期工程现场,原本光秃秃的白茬山经修整覆土后,已重新披上“绿衣裳”。相信过不了多久,这座大山将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