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恢复,是指受到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等弥补措施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也包含通过生态技术或者生态工程对退化湿地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改善水禽栖息地,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的容积,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洪水的功能,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同时也有助于水质恢复。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河缘湿地的恢复上。气候、地形、地貌等是影响湿地的关键因素,因此不同的湿地发挥的价值不同,其具有特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周期性氧化与还原交替的反复过程,但是目前大部分湿地均缺少耐受洪水胁迫的植物,故提高湿地植物对洪水胁迫的耐受性、对水文条件大幅度变化的适应性是一重要的生存策略,更是强大的生产机制。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所无法涵盖的特征,其独特性在于它特殊的水文状况、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交错带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殊的生态系统功能。湿地的价值表现在作为许多化学物质、生物物种和基因的源、汇、库。湿地由于广泛的食物链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被称为“生物超市”。它为许多动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境,因此在自然景观保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的因其对自然和人类产生的水和废弃物具有天然接收器的作用而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具有稳定水源供给。改变洪涝和干旱状况。净化水质。保护海岸线和调节地下水水位等功能。
然而,目前我国的湿地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湿地一样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消失,湿地的消失将给所在区域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由于人们对河流自然走势的改造以及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导致了现有湿地面积萎缩趋势。湿地质量还在不断下降。在这个将要威胁人类未来生存的问题面前,社会各界不得不考虑如何去进行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湿地重建与修复原则总结为以下几点:
(1)将系统设计成需要最少人工维持的系统,即系统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基质、水流都因有助于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设计的功能。
(2)被设计的系统能利用各种自然能源或自然的辅助能
(3)对系统的设计需考虑当地景观和气候因素,使系统能够接受种种自然干扰,并实现其适应的功能。
(4)所设计的系统能满足多方面的目的,但有的目的是主要的,而有的目的是主要的,有的可能是次要的。
(5)将系统设计成群落交错区。
(6)湿地的重建与修复时需要时间的,植物建群、养分保持、野生动物保育可能需要若干年的时是不间而形成成熟的土壤系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7)对系统的设计是针对其功能的,而不是结构。最初的引种如果建群失败不等于整个工程的失败,关键是看所设计的目标是不是正在完成。相反,引种导致的外来种入侵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
(8)在系统设计中,不用对湿地的地貌做强制的改变,如笔直的水道、长方形的湿地形状等,效法自然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湿地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确定目标。湿地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修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状态。
湿地的生态恢复指在退化和丧失的湿地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的修复或重建,使其发挥原有的或预设的生态服务。湿地生态效果取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并且生态恢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